贴牌更划算?大量老旧生产线很难再开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五月份随着天然气价格的回落,广东产区陶瓷生产线开窑率曾提升到50%以上,但6、7月份传统市场淡季到来,不少供应商透露,广东产区陶瓷生产线开窑率又有所下降。相当部分产能落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其中不乏从开年至今一条生产线都未点火复产的陶企。
另一方面,近年来,陶瓷行业产品迭代加速、成本竞争更趋激烈,广东产区一些老旧生产线由于产能落后,生产成本、产品花色等缺乏竞争优势,很难再有点火开窑的机会,除非投入重金进行技改升级。
现阶段,对于广东不少陶瓷厂来说“贴牌比自己生产更加划算”,于是停掉自有生产线,甚至自有生产线常年闲置,寻找拥有产能、产品及成本竞争优势的陶瓷工厂进行贴牌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不少厂家贴牌业务的增长。
有陶企告诉《陶瓷信息》,今年其工厂贴牌业务订单增长明显,与2021年同期相比,每个月业绩增长近2000万元,与相对不景气的2022年同期相比,涨幅更大。
(图片来源:拍信创意,侵删)
“贴牌比自己生产更划算!”
一些老旧生产线很难再点火开窑
据多位上游供应商介绍,进入7月份以后,受传统市场淡季影响,广东产区开窑率有所下降。其中,相当部分600×600mm、800×800mm抛光砖、抛釉砖,以及瓷片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线,由于市场因素、产能小或设备落后,而处于闲置状态。
还有供应商表示,部分陶企数条生产线,从开年到现在,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而且该部分生产线今年再点火投产的可能性极低,一般来说,接到订单就到周边厂家贴牌代工。
上述陶企为什么不点火复产,反而贴牌?是因为瓷砖销售不理想,生产线落后、生产成本高,还是工艺不成熟、优等率低?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导致上述陶企“自己有工厂不生产,反而寻求贴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依然是市场因素,订单不足以消化大部分的产能;其次,当前生产成本较高、利润微薄,同一省份不同产区能源成本存在差异,以及部分陶企的生产线产能低、设备相对落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被大大削弱。
(图片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侵删)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建陶产区,但是许多生产线建成于2007年佛山陶瓷“腾笼换鸟”前后,距今已有十多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生产历史,面临产能小、设备落后等问题,再加之窑炉在建设的时候无法考虑到十多年后的产品生产工艺、装备材料会发生翻天幅度的变化,导致一些窑炉不适应生产现在的产品,或者不具备优势。
在陶瓷行业当前的竞争态势下,这类生产线如果继续投入生产,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和很难满足企业需要;但如果拆旧建新,又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可能还会面临土地和厂房限制,考虑到当前瓷砖利润微薄和市场的“内卷”,投入的资金能否回本,亦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放眼全国,这样的生产线至少在500条以上,要么是产能小、设备落后,要么是生产外墙砖、抛光砖、瓷片等传统品类,对于企业而言,如果重新启动需要投入重金升级改造,而一旦重金改造,又会面临巨大的产销压力和较长的回本周期。因此,这类生产线大部分很难再有重启的机会——行业称之为“无效产能”。
贴牌现象更加普遍的另一重原因是,像时下 流行的肌肤釉、金丝绒等柔光砖,有些陶企因生产工艺不成熟,贸然生产优等率低,如此一来,该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再次拉高。有陶企负责人坦言,“别看今年3、4月份,肌肤釉、金丝绒、天鹅绒火爆流行,但并非每一家陶瓷厂都有能力做好这些产品,有的陶企优等率仅有70%、80%,降级处理的产品卖得比抛釉砖还便宜,这对不少陶企来说,又是一大挑战。”
“至于订单需求,直接转移到成本领先的企业去贴牌。”上述陶瓷厂负责人表示,这样既保住了客户,又远比自己工厂生产来得“划算”!
不改!生产线缺乏竞争力
改了!可能面临一定风险
过去五六年间,陶瓷行业掀起了技改“热潮”,一大批瓷砖生产线在产品迭代、消费趋势变迁、节能降耗等因素影响下,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据《陶瓷信息》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六年间全国共有超1200条生产线完成技改,日产能4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产能生产线已超140条。
其中,2023年一季度陶瓷行业共有超过13条新建、技改的新生产线点火投产,7条是日产能4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产能生产线。与此同时,2023年二季度,陶瓷行业生产线技改的消息亦屡见不鲜。据悉,广东一家陶企在去年完成一条线宽体窑技改后,今年5月底、6月底分别又停产一条生产线,并计划技改为宽体窑。
上游供应商告诉《陶瓷信息》,如果该陶企把旧的生产线全部铲除,再新建一条宽体窑,用来生产大规格抛釉砖、大理石瓷砖,单线的投入就得4000、5000万元以上。
(图片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侵删)
“这家陶企在两年前就一直犹豫,要不要对旧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没想到今年两条生产线一起技改升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对全部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是迫不得已,再不改竞争力都没了;但改了又充满未知的风险,前几年赚的钱都得重新投进去,稍有不慎还可能会打水漂。”
实际上,生产线除了往节能减耗、大产能、低成本等方向技改,还有部分是迭代升级生产新品类。以岩板为例,2020年前后旧线技改为岩板生产线的现象可谓“疯狂”,再加上新建的生产线,短短半年时间内,岩板生产线就新增近100条。然而,岩板销售并不像生产端那般火爆,市场很快陷入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岩板厂家爆仓、特价处理的消息时有爆出。
“当时不少陶企寄希望,通过岩板拼出一条新路,一条、两条、甚至多条生产线都技改为岩板。”行业人士无奈的说道,“少的投入数千万元,多的投入数亿元,很多加入岩板生产阵营的陶企伤筋动骨、元气大伤。”
贴牌,难以掌握生产主动权
一直以来,行业对贴牌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但事实上,近些年来陶瓷厂之间贴牌的现象逐年增多。“今年,我们厂里接到的贴牌订单多了很多,同比2021年每个月增长近2000万元。”广东一家陶瓷厂负责人说到。
对于提供贴牌业务的陶瓷厂来说,旺季的时候,贴牌订单多得接不完,而此时,这些厂家或多或少选择性接单,接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订单,而抛釉砖、大理石瓷砖的订单尽量少接或不接。
这个时候,贴牌商就变得尤为被动,难以掌握生产的主动权,容易面临订单排产不及时、供货不稳定等困境。此外,产品品质的稳定性难以把控,也是贴牌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
相对而言,当前贴牌进入门槛低,有团队、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拥有市场资源,且有厂家支持即可,但这难以带给经销商、代理商足够的信任,在部分经销商、代理商眼里,贴牌商的资金实力、产品实力、供应实力还不够强大。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更愿意为“品牌”买单,认为其产品质量以及后期服务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