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政策收紧,近80家广东陶企被重点监管

环保政策收紧,近80家广东陶企被重点监管

环保政策收紧,近80家广东陶企被重点监管

继“广东陶瓷行业将于2024年正式纳入碳市场”消息流出之后,6月6日,又一重磅消息指向广东陶企。

据广东省能源局6月6日发布,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监察办法》《工业节能监察办法》等节能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工作,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广东省能源局、广东省工信厅联合制订了《2023年节能监察工作计划》,并公布了《工业节能监察企业名单》。

这其中,包含了78家广东所在地的陶瓷企业。包括蒙娜丽莎、鹰牌、新明珠、宏宇、简一、罗曼缔克、协进、金益利、裕辉、新锦成等在内的陶瓷企业。

《计划》中提到,由各市节能主管部门牵头,对列入2023年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任务的企业,以及其他部分高耗能行业重点企业深入开展节能监察,重点检查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以及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执行情况。

《通知》还指出,各主管部门将采取现场监察和书面监察(如绿色工厂)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行为,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2022年,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国家工业节能监察名单中,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共计533家企业在列。当时广东陶企也是上名单最多的,有171家广东陶瓷企业进入监察名单。

除了节能监察,近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发布了《关于2023年重点行业能效(水效)对标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能效(水效)对标工作。

《通知》指出,年综合能源消耗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建筑陶瓷企业需按要求按季度报送有关能耗数据以及节能降碳案例。

对于建筑陶瓷这一传统“两高”行业,环保政策仍在持续收紧。

不仅是广东陶瓷企业,2023年以来,粤苏鲁赣等多个省份对十余家陶企进行环保处罚,主因违法排污超标排污、排污检测设备未运行、设备未验收就投产、违规委托他人运输处置固废、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等等。

在四川产区,有消息称,随着2023年7月28日成都大运会临近,四川乐山市环保监督逐步收严,有消息透露目前已有陶企接到通知,被要求7月15日开始停产。

在湖北产区,有陶企以篡改监测数据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被处罚。该陶企作为重点排污单位,通过篡改监测数据逃避监管方式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涉嫌环境污染犯罪。

在广东产区,今年5月10日,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对广东**陶瓷有限公司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的决定书。该陶企拆除、闲置上述防治污染设施未向该局提交申请并经批准,存在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违法行为。

(图片来源:拍信创意,侵删)

今年2月以来,粤闽赣鲁冀等省有数十家陶企因为环保问题被通报或处罚。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节能降耗、减排降碳成为陶企必须面对的现实。广东陶企的“碳配额”成本更是即刻到来。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修订发布并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企业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未按该办法规定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通过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如果能耗指标用完了,只能停产。

近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河南省《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被诚挚为河南陶瓷行业最严“大气排放标准”。其中,点名全省仍有 25 家建筑陶瓷企业采用高污染燃料煤制备的发生炉煤气作为燃料,污染防控不到位。这类企业存在无组织及燃料燃烧等过程中产生恶臭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酚类等污染物。

今年4月26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推动陶瓷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所有陶瓷工业企业应遵循“抓源头、控过程、严末端”治理原则,依法建设、规范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确保大气、水等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妥善处置,全面提高生产管理和环境治理水平。

在山东产区,有家陶企因整改不力被多次处罚。从2021年5月24日至2022年3月25日,山东某豪陶瓷有限公司先后被处罚4次。

行业人士指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终必将受到环境的惩罚,产业产区均是如此,建筑陶瓷企业撤离“佛山”,根源上还是源于保护环境的动力,催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全国各大产区来说,当地陶瓷企业不注重保护好当地环境,在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背景下,企业、产区未来可能没有生存空间。

正是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2023年6月6日,在首个“六零绿色建材日”启动当天,首批60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了建筑材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一致行动”。

参与单位纷纷表示,将积极行动起来,以“双碳”为目标,探索碳减排路径;以“六零”为引领,打造行业未来工厂;以“绿色”方向,谱写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荐阅读